English

在比较中反思在借鉴中提高

1998-04-0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

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校长代表团赴德考察回国不久,我采访了该团团员、北方交大附中校长阎敬先。去年,本报开展素质教育征文,阎校长撰写了《素质教育必须跨过的难关》。日前,阎校长已接到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通知,他那篇卓有见地的文章,将被收入《世纪之光》一书之中。我们的话题,就从这篇文章说起。

记者:阎校长,记得您在《素质教育必须跨过的难关》一文中,对人们甚感无奈的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的现象提出对策;一是让读中专、中技、职高等各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,都有机会再进大学学习;二是应该像许多国家那样,将正规大学毕业只看作一种单纯的学历资格,在就业、职称评定、任用等方面,与其它形式高等教育学历一视同仁,惟才是举。造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框架。这次出访,您对此有何新的见解吗?

阎校长:这次考察,德国的发达与德国人的国民素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与他们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。在德国,中学分为完全中学、综合中学、主要学校、实科学校等多种类型,无论哪种学校,都有高一级的学校自然衔接,因而毕业生进大学深造的机会是均等的。于是在德国的中等教育过程中,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特长而分别选择各种学校,反正以后都有渠道向更高级领域迈进。这种自然的分流,与我国的“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”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另一方面,无论哪种类型的中学,都非常重视学知——实践——学知的过程,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参加科技实践的机会。使学生在这一循环往复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,并逐步确定日后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途径。这些做法,很值得我们学习。

记者:在您带回的相册中,有好几张是反映德国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的情景,这与我们也曾有过的“学生上讲台”有何不同?

阎校长:启发式教学在德国具有鲜明的特色。他们打破了传统教学报告式、描述式的教育模式,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,独立组织学习过程。老师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。课堂上,老师常常指定一两位学生担任某个问题的主讲,并不时请其它同学发表意见,自己做评价和补充。一节课下来,老师占的时间不超过1/3。这种被称为“发现式学习”的过程,往往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,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。这与让学生当老师传声筒式的“学生上讲台”,在观念和方法上都有本质的区别。

记者:在中国,父母对孩子的极度关注,反而造成许多孩子缺乏责任心。

阎校长:在这一点上,德国的家庭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。举一些生活细节方面的例子吧:我们在大街上常常看到年轻母亲挎个篮子,里面躺着婴儿,妈妈不抱、不喂,让婴儿自己攥着面包往嘴里塞;会走路的幼儿,父母很少再领着走。说句笑话,他们在街上领着狗都不领着孩子。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父母替孩子选择教育环境。而在德国,在选择学校、选择学习内容、发展方向等问题上,父母都很尊重孩子的意见。当然,他们这样做的前提是,德国的教育很发达,很灵活,一旦发现当初的选择有偏差,转到其它更合适的学校是很容易的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把握“新质生产力”概念的理论基础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